作者: 焦同帥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9 10:15
近日,記者走進鄄城縣箕山鎮張河口村,連片的大豆如綠色海洋般起伏,沉甸甸的豆莢飽滿渾圓,藏在綠葉間若隱若現,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。
“你看這豆莢,一個個鼓鼓囊囊的,剝開外殼,飽滿的豆粒泛著油光,這品相在市場上準能賣個好價錢?!碧锕∩希N植戶張占全撥開豆葉,望著眼前的豐收景象喜上眉梢:“我今年種了300多畝毛豆,預計畝產毛豆莢可達900公斤,按市場價計算,一畝地純收入3000元左右?!?/p>
田間地頭,科技賦能的印記隨處可見。黑色的滴灌管道如脈絡般在田壟間整齊延展,與噴灌設施相互配合,清水順著管道精準浸潤每一棵大豆;無人機替代人工穿梭作業,不僅讓噴藥效率提升數倍,更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?!耙郧肮腿藝娝帲?00畝地得忙上四五天,現在用無人機一天就能搞定?!睆堈既锌f千,“這在以前,想都不敢想?!?/p>
“這得益于鄉村振興的好政策。”村干部張增超接過話茬,“我們村700多畝土地都流轉給了種植大戶,村民不僅能拿到每畝1000元的流轉租金,還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掙錢。”他指著田邊忙碌的村民說:“像這樣的采摘工,每天能掙80元?!?/p>
現在,箕山鎮5000多畝特色經濟作物鋪展田間,毛豆飽滿、辣椒紅艷、秋葵鮮嫩,10余種作物繪就了多彩的豐收圖景。在“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下,土地流轉獲租金、務工得薪金,紅火的產業既鼓了群眾腰包,又讓鄉村振興的活力在田壟間持續涌動。
“我們鎮近幾年深挖土地資源潛力,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激活資源潛能,規模化發展玉米、大蒜、土豆等作物。”箕山鎮副書記劉國棟介紹,通過組建合作社、引進技術,既豐富了群眾“菜籃子”,更讓土地成了“聚寶盆”。如今,流轉土地的農戶獲租金,務工村民得薪金,特色種植帶動增收,真正讓土地活起來、產業興起來,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。
記者 焦同帥 通訊員 蘇文靜